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新视野 > 育儿新闻 > 医疗卫生

帮助两孩家庭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助力生育政策

本文Tag标签:两孩家庭/亲子关系/朱芳宜  

  青豆书坊首席培训师朱芳宜

  朱芳宜:2016年1月,二孩政策正式实施,这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刚才主任也谈到,很多家庭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父母们担心自己的时间精力有限,不知道怎么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或者问题,这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

  今天会议给我最大的感受,每个人都在分享自己做了什么以及我们还能做什么。今天我来分享一下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做的贡献有哪些。

  有一个妈妈跟我讲:“朱老师我觉得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养孩子,比养孩子更难的事情就是养一个以上的孩子。”我们发现跟她有同样困惑的人不在少数,在一项我们青豆书坊对两孩家庭进行的线上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二孩父母们主要面对的困惑和问题。比如大家现在看到的:如何让孩子知道他们在我这里同等重要;吵架的时候两个人都向我投诉,一个投诉的同时另一个又不肯了;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岁月静好,面对两个的时候鸡飞狗跳。怎么帮助家长们解决这样一些现实的问题,以及给到他们更多的思路,推动我们国家这一重要政策可以去落地实施。我们青豆书坊引进出版了两孩家庭亲子沟通的重要著作《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它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系列书籍。另外一本著作是《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同时,我们也引进了相应的父母课程,开办一系列的工作坊,我们通过角色演练和案例分析讨论、现场实践的方式来帮助两孩家庭的父母们掌握亲子沟通,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并且帮助父母们能够落地实践。希望通过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够帮助很多的家庭在二孩的亲子沟通方面有更多知识的普及。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所做的探索以及实践。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大家会看到第三点是家长更关心的,他们更关心冲突怎么办。

  我们告诉家长们,如果想做到最后一点的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前两个基础,要做一些重要的铺垫。第一个就是要注重跟每一个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事情做好了,还要对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预防性的维护。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到家长们一些具体的、可实践的方法,帮助他们做到怎么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冲突。

  首先看第一个,关系的部分,一谈到关系,当二孩降生以后,整个家庭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了。作为爸爸妈妈,不仅要去面对他们和老大、老二的关系,同时还要去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复杂。好消息是做父母可以抓重点,怎么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久了,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父母与子女关系更好,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更好。如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佳并且是惩罚性的,两个孩子之间就更容易具有攻击性。根据这样一项研究,我们知道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重要是取决于父母跟每一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强调父母要跟每一个孩子建立稳固的连接,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有一位妈妈在我们的工作坊中分享,她说:“我发现我的大女儿动不动就对我的小儿子呼来喝去,威胁他、惩罚他,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两个孩子在抢玩具的时候,妈妈听到大女儿对儿子大吼:“我数到三,你再不松手我打你了!”妈妈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好熟悉啊,她意识到这个是自己经常对女儿说的话。从此妈妈对女儿改变了态度和做法,从惩罚、说教、威胁、批评转变成接纳和积极引导的方式。她发现自己跟女儿之间的关系更好了,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和强度也大大降低了。

  所以,我们告诉很多家长们“当你不能控制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控制对孩子之间的关系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你自己。”

  所以在第一个方面,要跟每个孩子做好连接。那么,怎么样去建立好跟每一个孩子的关系?怎么样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础,我们给到了家长们三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同理孩子的感受,满足他的心理需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感受这个层面,我每次在讲座当中也有很多家长反馈他们开始试着共情孩子,他们也谈到对共情的理解或是误区。我们都知道,共情是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更安全地释放情绪,然而,很多父母仍然把共情当成是帮助两个孩子不再哭闹,从愤怒变成平和,甚至是听话的工具。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但是,我也看到一个好的现象,就是家长们真的在实践。因为只有做了才会出现问题,如果不做的话不会有任何问题发生。所以我相信如果未来五到十年,他们一直通过实践来同理孩子感受的话,一定会做得更好。

  同时,我们着重强调要让两孩家庭的家长们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工作坊的一位妈妈跟我讲生了老二以后,四岁多的老大突然变得很黏妈妈,非常的情绪化,动不动会尿裤子、尿床,妈妈觉得很棘手。当她发现孩子这些行为有可能是一些心理需求,比如说关注的需要,面对老二的出生,还有可能有焦虑和压力时,妈妈改变了她的态度,她不再只盯着孩子表象的行为,而是转而想着怎么满足孩子心理的需要,慢慢地,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就淡化和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强调,作为家长要更多满足孩子行为背后心理需求,当然除了关注,还有很多其他的需要。

  我们给家长的第二个建议,就是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我们时常收到父母的反馈,担心生完二胎,老大有情绪,有的老大不接纳老二的降生,或者生完老二以后,老大过渡得很困难。在一项针对儿童怎样更好的接纳新生婴儿的研究中,告诉我们,安全依恋很重要。“如果第一个孩子在新生儿到来之前能够对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而且在新生儿到来之后仍然与父母保持亲密关系的话,他们就会适应得更容易一些。”这又回到我们谈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谈解决冲突和问题之前,要先来谈关系,这个关系还包括要注重和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个年龄差的问题,我们建议家长,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在老大四岁以后再生老二,为什么?我们知道三岁以前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特别重要的时期,这个年龄差可以保证老大的安全依恋期更顺利的过渡,能有更好的情感依附。同时,四岁多的孩子也更容易跟别人分享爸爸妈妈的爱,当然,这也并不绝对。如果父母愿意在孩子出生后付出更多的精力来陪伴,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智慧的陪伴孩子,这个年龄差也可以忽略。

  我们给家长的第三个建议,就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建立家庭中的和谐关系。很多二孩家长反馈,他们其实特别想做到一碗水端平,特别想给每一个孩子同样的爱,而当他们真的尝试着这样做的时候,却总是适得其反。他们发现有的时候,如果不平分玩具、平分妈妈,整个和谐就被打破了。有的时候即使平分了,和谐也仍然会被破坏,总是有孩子希望得到更多,这种情况怎么办?

  究其根源,实际上并不是平不平分的问题,而是家长们是不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有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我们给他们几点建议,第一满足孩子的个体需求,面对孩子想平分玩具,平分东西,不要只想怎么分,而要考虑到孩子深层次的需要,我们要满足的是他个体的独特需求。这个孩子有可能是要寻求更多的关注、爱、安全感、独立,等等。

  另外我们发现每个家庭里面两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一位妈妈说“我有两个孩子,每一次他们犯了同一个错误,我可能对每个孩子有点不太一样的反应,我的老大并不会发现有什么不同,他无所谓。老二却说‘妈妈,为什么你对我们两个不一样’,老二更敏感。”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先天气质类型是不同的,我们强调家长在这个层面上不去比较,要接纳他们的不同,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跟每个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也要给孩子独一无二的爱、不要给某个孩子贴标签,不见得老大一定是负责任的,我也是老大,我认为自己很负责任,我也发现这个责任感有时候是强加给我的。

  当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独特性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跟每个孩子的关系更好了,以上这些是我们给到家长的三个比较落地的建议。

  第二个部分,关于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预防性维护。

  除了跟每个孩子建立关系,我们还建议家长们要让兄弟姐妹之间进行一些关系的预防的维护。说到“预防”,我们都会给孩子打预防针,目的不是让他真的不生病,而是做到预防,让他们更有免疫力,预防比解决本身更重要。

  我们在这个部分也给家长四个建议,比如说创造良好的开端,预防性的维护在二胎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的。我们会教给家长怎么帮助大孩和尚在胎儿期的二孩建立关系。我们经常会收到很多家长的反馈,有的家长说当老大每天给未来的弟弟或妹妹选一个睡前故事来讲的时候,老大特别开心。当老大收到了一张贺卡,祝贺他要成为哥哥姐姐的时候,老大也好有成就感。预防性的维护不仅仅帮助家长跟孩子建立关系,其实也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另外,使用日常规定,这些家规是帮助父母建立界限的,也为后来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还有嬉闹游戏,我们都知道大笑声可以释放愉悦的荷尔蒙,本身就在激发两个孩子的合作和连接。

  最后一个,就是专门时间,我们要求家长们每天抽出10-15分钟时间,连续一个月陪伴孩子,我们做了一个计划给他们,凡是参与这个计划的家长百分之百的反馈给我们,他们发现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密了,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大大的降低了,甚至有的降低了80%以上,这是专门时间带给他们的。

  即使做了这些,仍有一个事实,不管家长跟孩子建立了怎样的关系,做了怎样预防性的维护,冲突都会发生。因为我们人类的基因就决定了小孩子要去保护他赖以生存的资源,那就是父母的时间和精力。不管父母做的多完美,冲突依然会在两孩家庭中发生。我们告诉父母,不需要避免冲突的发生,因为也无法避免,而是怎么样客观的看待以及面对冲突。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部分,如何处理冲突。

  面对冲突的时候我们给到家长三点建议,第一点建议是思考冲突的可能原因,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小孩子的很多行为,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两个孩子发生争吵都有哪些可能?他们无聊的时候会吵,想让妈妈关注的时候他们不会去跟妈妈说,反而会跟兄弟姐妹吵,有很多可能性。这都是我们平时告诉家长,跟家长一起思考的。当他们去思考的时候,甚至可以把这个图画的更长,他们会想到更多可能。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一个家庭都不一样。

  有的时候,小婴儿也不仅仅是受害者,他也会打哥哥、姐姐,小婴儿为什么这样做?很多可能。比如他感觉到对兄弟姐妹发脾气最安全,跟别人不安全,因为我知道我打不过,跟姐姐打架还有妈妈罩着。另外,他们也可能想要大孩子的东西,小孩子的能力有限,特别是控制自己的能力有限。他们更倾向于发动冲突,等等。

  我们发现,当家长只想到一点的时候,也就是他只看到孩子攻击行为的时候,他整个人是焦虑的,“焦虑”是当今父母的一个代名词。我们希望让父母看到更多的可能、更多希望,而不是给他们更多的内疚和焦虑。所以,我们希望家长们在遇到任何问题之前先平静一下,多思考一下为什么。当他们信念和观念转变的时候,也就是他们不再焦虑的那一刻,他自己也可以想到很多解决办法。我们很多方法和案例都是从家长的角度收集上来的,今天很遗憾我们没有拍视频。如果有视频的话,可以和大家介绍一下家长的反馈以及他们的案例。

  好,那不管怎么思考,冲突依然还会发生。所以家长还需要一些落地、可以实践的方法以及原则。

  我们给到他们面对冲突的四个干预等级,面对冲突,家长们容易有两个极端,很多家长说遇到事情不要管,越管越糟,每个孩子都觉得不公平。还有家长觉得要管,他们做裁判来判断谁对谁错,帮助孩子们把问题尽快解决,然后松一口气说“唉,终于又搞定了!”

  事实上,重要的并不是干预本身,而是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干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们根据这四个等级给家长一个总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他们可以灵活处理。

  大家看到的第一个等级是普通的斗嘴,不需要管,把这当成孩子的重要体验就好。

  如果事件有可能升级,举个例子:两个孩子抢玩具,有一个大喊“妈妈”,寻求帮助,或者其中一个孩子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这时候就要管。如果一直不管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寻求帮助的孩子不再喊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不再释放需求了,因为他知道没有人会帮他。那么,该怎么管?这种情况可以用黄色的干预等级。这种干预方式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彼此倾听,互相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此时有一个孩子拿起小汽车要打另外一个孩子,我们建议父母用更进一步的干预等级,就是橙色干预。如果小汽车已经打到另一个孩子头上,发生危险了,就用红色的干预等级。

  这四种等级是我们给家长们总的原则。四个等级的共性是我们一方面帮助家长了解到处理冲突的原则,另外一方面,也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冲突的时候彼此倾听,学会解决问题更积极的、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还是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家长代劳。冲突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兄弟姐妹是人际关系当中的陪练,孩子因此也收获了人格的完善、认知、情绪与社会化的能力养成。

  最后一点想谈的是,不管我们做了多少事情,不同的阶段仍然会有不同的问题发生。有的家长说“朱老师,这些方法蛮好的,但是问题却总反复。”我相信在座家庭教育的同仁们,大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觉得很多问题总是反复,他们经常容易回到老路上去。

  我们希望告诉家长们:第一,的确,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例外。有一位家长问我,她说我的孩子不刷牙,我说她有没有刷牙的时候?她说有啊,我说那你觉得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吗?她说好象我更有耐心。她发现了自己更有耐心的时候,孩子的行为会不一样。

  两孩家庭也是如此,孩子们不管打得多么不可开交,他们总会有亲密相处的时候。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怎样去建立和谐的关系,怎样构建支持型的环境,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因为任何问题都有例外。

  第二点,我们告诉家长们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我们身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这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也是我们青豆书坊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不仅教给家长们沟通方法,更希望家长们能有一个观念的转变,用一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最后,也希望青豆书坊能够在婴幼儿发展这条路上,特别在帮助两孩家庭建立和谐关系,构建支持型环境的这条路上,能够持续向前的努力下去。也希望有更多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感谢大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